强夯疫情常态化重要指示
来源: | 浏览量:8201 | 发布时间:2020-12-30 21:33:24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消息,12月29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24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17例,本土病例7例(辽宁5例,北京1例,黑龙江1例)。局部地区的疫情压力引发关注。
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相关工作,强调“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连日来,新华社记者在北京、辽宁等地,围绕当前“源头如何管住”“苗头如何看住”“人头如何抓实”疫情防控的三个焦点问题进行采访。
源头如何管住?
12月23日,辽宁省沈阳市通报了一例韩国返沈人员解除14天集中隔离后被确诊的病例尹某某。截至12月29日24时,由这一病例引发的疫情累计确诊病例已经达到13例。
沈阳市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指挥部12月29日发布通告,将进一步加大核酸检测频次,对中风险地区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对重点风险人群每48小时进行1次核酸检测。沈阳市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毛印百说,鉴于目前沈阳市仍有新发病例出现,将扩大流行病学调查范围,进一步划大管控圈,全面快速排查相关接触者,绝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的人员,漏掉任何一个可疑线索。
12月29日,志愿者在沈阳市于洪区橡树湾小区二期门前对临时存放快递的货架进行消毒。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输入性风险既包括“人传”,也包括“物传”,进口冷链产品也是疫情输入性风险的重要源头。最近辽宁省大连市出现的疫情很可能是从冷链食品引发,国内多地也相继通报冷链食品新冠肺炎病毒检测呈阳性。
记者在北京、辽宁等地了解到,各地均加强了疫情的源头管控。辽宁省疫情防控总指挥部12月27日召开视频会议,明确提出要严格执行入境人员“14+7”医学观察措施。大连不断加派力量严格冷链产品管控,设定了8个冷库为首站定点冷库。
北京海关副关长高瑞峰介绍,北京海关将实施口咽拭子、鼻咽拭子“双采样”和实验室“双试剂”检测提高采样检测水平,同时建立航班采样结果全流程追溯机制。
【记者观察】输入性风险仍是国内多地散发疫情的主要原因。从几起境外输入确诊病例情况看,执行“14+7”的隔离观察政策十分必要,即14天集中隔离后,执行7天居家观察的办法。在居家观察期内,境外回国人员既不能随意外出,社区也要加强服务管理,做到随时掌握情况,第一时间上报。此外,对于进口冷链食品,要进一步加强进口首站的检测力度,不检测不出货,从源头切断传播可能。许多基层干部说,这样看起来是麻烦一点,但可能减少疫情蔓延扩散的“大麻烦”。
苗头如何看住?
扫码、测温、佩戴口罩……记者在北京、辽宁等地走访药房和诊所发现,这些入门条件一个都不能少。“购买用于退烧的相关药品必须要登记,我们也会上报。”沈阳市铁西区一家药店负责人说。
从国内散发疫情看,医院、诊所、药店这些疫情一线的“哨点”“探针”及时识别高风险人群,对于疫情防控至关重要。在沈阳等地,一些确诊病例就是在医院发热门诊就诊时被识别出来的。
沈阳市卫生健康委于12月25日召开了全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医疗救治专题工作会。会上下发《转发关于强化医疗机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重点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要求:未设置发热门诊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律不得擅自处置发热病人,严格按照属地指挥部相关规定第一时间履行报告责任,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安排专人引导患者赴就近发热门诊处置。
沈阳市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指挥部29日发布通告,要求发热门诊必须查验就诊患者“健康通行码”,做好发热患者基本身份信息登记;严格落实“应检尽检”,就诊患者全部进行核酸检测,就地隔离观察,等待检测结果;加强零售药房管理,销售退热类药品时严格查验身份证明,并进行实名信息登记。
记者在北京市东城区核酸采样定点机构看到,前来检测的群众也明显增多。预约胃肠镜检查的李先生告诉记者,现在去医院检查需要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虽然麻烦点,但是自己也放心啊。”
【记者观察】医院、诊所、药房这些地方是识别发现疫情的重要防线,在疫情防控中发挥着“哨点”“探针”作用。询问、登记并及时上报就诊患者、购药人员的基本信息,对于疫情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处置、早治疗”至关重要。但是在个别地区,发热门诊和正常门诊之间依然存在有效阻隔不够的问题;在一些没有出现散发病例的地区,部分诊所、药店依然有放松警惕的问题。目前看,“哨点”必须保持警惕,“探针”必须保持灵敏,不能打马虎眼,更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否则就可能延误疫情防控的时机。
人头如何抓实?
“重点人群管住了没有”“冷链食品检测是否及时有效”“诊所、药房能否做到问询登记”……各地围绕常态化疫情防控密集出台政策,不断织密防控网。新年将至,这张网密不密,关键是责任是否落实到位到人。
零星散发病例发生以来,有关地区迅速进入应急状态。在北京市西城区,涉疫胡同东西口均已采取出入管控措施,实行封闭式管理。
“顺义区各镇街道已迅速实施一级防控措施,社区(村)卡口缩减至1到2个,严格查证、验码、测温、登记‘四件套’,严防社区传播风险。”北京市顺义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支现伟说,顺义区抽调区内56家单位1050名干部职工支援属地防疫,1万余名党员回社区(村)报到,参与各项防控工作。
12月28日,在北京市顺义区北小营镇前鲁各庄村核酸采样点,医护人员在进行核酸采样。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目前,沈阳市已对五个小区进行封闭管理。在寒冬里,有“跑腿员”为居家隔离对象送生活必需品,有“巡逻员”在小区周围监控异常情况,有“消毒员”为小区货架上的快递进行消毒。
12月29日,志愿者在沈阳市疫情重点小区周边进行防疫巡查。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针对冷链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大连市市场监管局局长曲寿巍表示,大连市督促冷链食品企业落实从业人员、货品和环境核酸检测,将冷库搬运工等重点人员核酸检测频次提高到每3日一检。
中国素有基建狂魔之称,随着经济的发展,催生出一种新的建筑行业-强夯。强夯即为地基处理的第一步,夯实地基,让建筑更加坚不可摧。随之而来的强夯企业越来越多,如雨后春笋。东盛云就是其中的一位。
31年前的今天,东盛云的创始人王国昌先生还是一名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人员,在国企的工作中,让他萌生了,下海创业的念头,说干就干,依然辞去工作,不顾家人阻拦,挤身到强夯基建的队伍中。这一干就是几十年。
刚开始,由于只懂技术,不懂市场,导致第一单生意,做亏了,王国昌笑着说;“做生意,就算自己亏了,也不能让客户有损失,商誉是企业立根之本”。怀着这颗初心,后来业务逐渐壮大,大家都称他为“老王”,都说“做生意,我们不看公司,就看老王,老王办事我们放心”,这个“老”的称呼,不仅是对东盛云公司王国昌先生的认可,更是对东盛云公司技术和实力的认可,更是对东盛云深耕强夯产业的贡献的鉴证。
31载,东盛云承接的项目有市级重点项目,省级重点项目,国家级重点项目,若干。公司拥有各类型号强夯施工设备30余台,包括宇通ytqh600、ytqh450,杭重hzqh5000等先进大型设备,,广泛用于工业厂房、机场、港口、公路、铁路等建筑的各种复杂地形,1000-20000kn.m地基强夯处理,公司在大量的工程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施工经验和项目管理经验,涉及工程达200余项,质量合格率95%。东盛云排水强夯凭着过人的技术和严格的管理规范,在多的项目中大放异彩,也让东盛云在排水强夯领域占据一席之地,赢得了客户的赞誉。
近年完成的强夯项目主要有:神农架机场项目、武深高速嘉鱼段项目、武汉集装箱码头项目、普洛斯现代物流园项目、黄冈碧桂园项目、东风汽车8万辆商用车项目、中铁重工联合厂房项目、水布垭堆石面板坝坝基项目、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惠州炼油项目、武当山现代影视城项目、宁德时代宜昌邦普产业园项目、贵州遵义(茅台)粮食物流园、新洋丰集团工厂扩建项目、南昌大盾构机项目、福厦高铁制梁场项目、安华集团扩建项目、劲牌酒业扩建项目、雄安新区项目、海格斯项目等。
这一个个项目记载着东盛云人走过的风风雨雨,也承载着东盛云人“做精品工程,创品牌丰碑”的初心和“重质量讲信誉”的宗旨。在国家政策的领导下,东盛云人将用无悔的青春和热血,续写东盛云传奇,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了更好的明天。
